百步洪二首·其一
〔宋〕
长洪斗落(1)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2)。
长洪陡然下落,湍急的水流翻腾着涛波,南去的轻舟顺水直下,宛如投岀的小小织梭。
水师(1)绝叫(2)凫雁(3)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船夫尖声呼叫,野鸭四散惊飞,一线窄缝中,小舟擦着乱石争先驶过。
有如兔走鹰隼(1)落,骏马下注(2)千丈坡。
迅急的水流像是狡免奔跑,像是鹞鹰从高空直落,又像骏马腾跃来自那千丈高坡。
断弦离柱(1)箭脱手,飞电过隙(2)珠翻荷(3)。
水中小舟像琴弦忽地崩离弦柱又像羽箭从手中飞快射出,像电光从缱隙中一闪而过,又像荷叶上一下翻的露颗。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1)。
四面青山都在旋转令人眼花,惊风从耳边嗖嗖地掠过,又见水中飞沫流转,形成千百个小小漩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1)。
得到这种冒险的乐趣固然很有快感,但也跟河伯自夸秋水差不太多。
我生乘化(1)日夜逝(2),坐觉一念逾新罗(3)。
我此生命运任随自然流转,世间万事也如日夜逝去的水波,却感到意念可以在瞬间自由地越过遥远的国度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1)。
人们纷纷你争我夺,全都在醉中梦里何尝过,哪儿肯相信荆棘丛中会埋没曾在言门站立的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1),回视此水殊委蛇(2)。
觉悟后俯仰之间已失去太多岁月,回望百步洪却始终宛曲从地流着。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1)。
请看岸边青苍的岩石,古来留下的篙眼多如蜂窝。
但应此心无所住(1),造物虽驶如余何。
只要此心不去把外物苦苦追索,时光流逝洪涛汹涌也对我无可柰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1)师(2)所呵(3)。
我们还是回船上马各自归去,怕被参寥师斥责人过于啰嗦。
小提示: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百步洪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一首诗前半描写水势,后半表达佛教的世界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二者相联系的媒介是速度。由水速写到“一念”、“千劫”,水流虽快,但比不上世事变化之快。作者在这里感慨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也就是《前赤壁赋》中所表达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意思。全诗运用大量丰富、新鲜、贴切的比喻,笔墨淋漓恣肆,行气如虹,充分体现了苏诗的特色。
- 作品别称百步洪
- 作品出处全宋诗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1078年
创作背景
百步洪在徐州东南二里。悬流湍急,乱石激涛,最为壮观,今已不存。根据诗序可知,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秋,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曾与诗僧参寥一同放舟游于此,写下《百步洪二首》这两首诗。
相关诗词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四一
天寒人寒,风动幡动。与么与么,大难大难。一二三四五,放待冷来看。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一二
祖师意,百草头。衲僧眼,拄杖头。得路塞路,看楼打楼,须知众穴一毫收。
-
徐州洪二首·其一
吕梁积石天峥嵘,徐州上洪波稍平。蛟龙怒卷四时雨,砥柱乱落三秋星。辛夷杜若散洲渚,贝阙珠宫开窈冥。舟人倚棹笑相语,九里山色连彭城。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二三
世界恁么热,今日何似昨日。庭柯一叶落,前秋不觉后秋。通方达士未举先知,不是俊流徒劳啖啄。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九
相逢不拈出,犹是东山左边底。举意便知有,又是方庵外边事。南山快便难逢,声东击西。持方入圆,贵要诸人知有。一点成龙两处全,何如兄弟添十字。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八
水清月现,动随影转。水清月不现,背手新罗箭。踏翻水碗便行,堕在解脱深坑。三大老,总似闭目中秋坐。只知第二月,如何是第一月。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六
闹市无人,龙门有客。漆桶相揩,浑无轨则。一时辊入草窠中,尽西湖之西,北山之北。山上鲤鱼,南山白额。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
十字街头石幢子,无你遮护处。一声江上侍郎来,无你回避处。衲僧家朝出暮入,脚前脚后也须子细。忽然筑著磕著,净慈拄杖别有分付。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三四
一年复一年,一冬复一冬。海水知天寒,枯桑知天风。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二四
拨开若耶溪上云,高挂峨嵋峰顶月。大用不存轨则,瞎人何止一城。无毫发间,无前后际。只今吴越令行,恼乱春风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