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雀赋

两汉 曹植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1)欲取雀。雀自言:“雀微贱,身体些小,肌肉痟瘦(2),所得盖少。君欲相啖(3),实不足饱。”

一只鹞鹰将要攫取一只麻雀。麻雀于是说道:“麻雀卑微低贱,身体弱小,而且肌肉消瘦;即使您抓到一只麻雀,得到的又多么少!您打算把我吃掉,可我实在不足以使您饱腹。”

鹞得雀言,初不敢语。“顷来轗轲(1),资粮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宁复置汝!”

鹞鹰听了麻雀的话,开始的时候没敢说什么。后来才说:“近日很不顺利,在旅途中缺乏粮食充饥。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现在连死老鼠都有点儿想吃。今天终于得到你,怎么会再把你放弃!”

雀得鹞言,意甚怔营(1):“性命至重,雀鼠贪生;君得一食,我命(2)倾。皇天降鉴,贤者(2)听。”

麻雀听了鹞鹰的话,心中非常慌乱不宁:“性命至为重要,连麻雀和老鼠都要贪生;您得到我只不过是得到一点儿食物充饥,可我的生命却要因此丧失。上帝观察着天下的芸芸众生,只有有才有德的生灵上帝才会听从。”

鹞得雀言,意甚沮惋(1)。当死毙雀,头如果蒜。不早首服(2)(3)颈大唤。行人闻之,莫不往观。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藂蕽(4)多刺。目如擘椒(5)跳萧(6)二翅。我当死矣,略无可避。鹞乃置雀,良久方去。

鹞鹰听完麻雀的话,心中非常沮丧:本应一命呜呼的麻雀,脑袋不过像一瓣大蒜,他不早早地自首服罪,却在那里转着脖颈大声呼唤;过路的人听了,没有谁不前来观看。而麻雀听了鹞鹰的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意。他依靠着一棵枣树,——这枣树枝叶繁茂,长满尖刺,小小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就像擘开的椒子,双翅扑棱棱跳动不止。我虽然面临死亡,没有一点儿地方可以躲避,可我宁可跟你抗争到底。鹞鹰于是放弃了麻雀,好久好久方才飞去。

二雀相逢,似是公妪,相将入草,共上一树。仍叙本末,辛苦相语。向者近出(1),为鹞所捕。赖我翻捷(2)体素便附(3)。说我辨语,千条万句。欺恐(4)舍长(5),令儿大怖。我之得免,复胜于免。自今徙意(6),莫复相妒。

这只麻雀遇上了另外两只麻雀——好像是一对夫妇;搀扶着它飞进草丛,共同飞到一棵树上。这只麻雀反复叙述着事情的本末,把自己的痛苦跟他们诉说:方才我自己飞到近处,被一只鹞鹰追逐。仗着我动作迅速,身体轻巧,天生具有言辞辩捷的能力。我用自己动听的言语来劝说他,说出的理由有千句万句。又用欺骗恐吓的办法,使它感到非常恐惧。我最终还能摆脱死难,跟那些被鹞鹰攫取的狡兔相比还算运气。希望您从现在起改变心意,不要再把我忌恨。

言雀者但食牛(1)中豆,马(1)中粟。

人们常说麻雀只是吃牛屎里面的豆以及马屎里面的粟而已。

小提示:曹植《鹞雀赋》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鹞雀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要描写鹞鹰要攫取麻雀,麻雀与鹞鹰斗智斗勇,最终逃出生天的故事。全赋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话和叙述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麻雀与鹞鹰抗争的场面,构思巧妙,语言诙谐。

创作背景

曹植自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始获罪后,一直处于四处漂泊、生命受到威胁的时期,直到黄初二年冬季返回鄄城后才开始安定下来。联系曹植于黄初年间获罪的实际情况,与《鹞雀赋》或许有所关联。因此曹植写该赋极可能发生在其返回鄄城,环境相对安定后,又碍于曹丕的高压不能明述事情经过,就只好借用民间通俗文学的形式以抒怀。根据《舆地碑记目》的碑文记载,《鹞雀赋》成文于黄初三年(222)二月,与曹植的行历吻合。

曹植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