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宋〕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子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馀,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1)异等(2)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之厚(3),故发之迟;其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对这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命令有司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
小提示: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题右长史富春胡去华乃父清之处士墓志铭后
...卜佳城。剩有林泉乐,浑无宠辱惊。野情聊自适,世累忽相婴。地迥风烟暗,天高日月明。虽兴埋玉叹,终荷赐金荣。旅榇他乡发,哀歌故里迎。猿啼桐水夕,鹤唳默山晴。子富春秋学,人题月旦评。焚黄时可待,衣锦昼堪行。铭碣祠前立,圭田墓下耕。束刍吾欲致,酹酒若...
-
送舍弟原臣之太谷县主簿
常棣华前酒一觞,怜渠楚蜀久飘扬。三春入觐来天阙,万里承恩涉太行。亲舍遥瞻云白白,客车深护树苍苍。在官佐政须清谨,伫听贤声到故乡。
-
题金华王傅朋墓志铭后
忆昔衣冠聚一门,至今人物见诸孙。岂无济济才名继,况有堂堂相业存。文宪先生铭已刻,奎章学士句堪论。庭前手植三槐树,应是频沾雨露恩。
-
文安县
文安隶霸州,显德州始置。萧萧风捲沙,渺渺天裹地。驼载杂驴车,日落喧市肆。酸齑芼汤饼,我亦解鞍憩。维昔石晋兴,结辽与共事。割畀十六州,贸易一闰位。世宗取三关,锐意平幽蓟。破竹功垂成,服药志勿遂。金瓯竟莫完,铁砚真左计。艺祖继挥戈,似亦欠乘势。后人不量力...
-
金门引送孙判官之裕州
...兴公亦向天台去。逢处搴舟淮海秋,谈时闻笛山阳暮。飘零容鬓已如斯,再入长安又一时。共欢日月瞻清朗,尚惜骅骝在路岐。感今念昔嗟交态,昔者近侍今何卑。广文馆近主簿舍,能与郑老同襟期。赤县屯厅几操笔,方城别乘新持檄。郡引舞阳商阪通,山开桐柏河流出。手板犹称趋...
-
谒初祖主簿府君墓太玄观主萧云汉候于途因过观中少憩而归·其四
峥嵘台殿俯清流,潇洒仙翁足应酬。福酒旋温聊共酌,灵砂虽近不须求。风前客裌长林晚,云际钟声古洞秋。先垄隔山才咫尺,一回瞻拜一来游。
-
题黎仲辉御史先君墓志
广文振佩趋朝日,当宁临轩策士时。黄阁侍臣催奏牍,玉堂学士诵清诗。千花晓日文园合,一铎西风客棹迟。遗老寂寥芳岁换,空山松柏雨丝丝。
-
闲散石虎墓
...文武衣冠难仆数。王辜卢沈张郁俞,刺桐花下诗坛聚。正青先生别一流,好佛自作蝶园主。之数人者我俱知,理乱不闻谢簪组。吁嗟乎,生才乱世总不祥,不如闲散之为愈。斯人不闻与虎群,虎亦不与斯人伍。剩水残山一虎坟,春草秋花荐牧竖。短歌当虎墓志铭,呜乎石虎足千古。
-
送喻汤佐由试佥事降文昌县主簿
文昌主簿新纡宠,平乐分司旧拜恩。獬豸高峨冠上角,凤皇深护棘中身。问津海涌琼崖晓,辞阙天回紫极春。自古功名归秀士,好将惠泽溥黎民。
-
送嘉祥县主簿
麟绂由来纪地灵,宣尼绝笔载遗经。千年已见河流碧,万里遥看岱岳青。鸾凤林低栖棘枳,鲲鹏海阔奋空冥。春花满县归来日,玉佩玲玲月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