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1)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1),而辄放言(2),无是道也。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1),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1),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1)欧阳文忠公(2)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3)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4)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5)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6)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执笔没有定法,要使掌心虚空而放松。欧阳修对我说:应当以手指运笔而手腕不动,这句话说得真妙。运笔时,笔前后左右顺势运转,免不了会出现攲侧,当笔停止,笔管竖直,笔锋与笔管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时,这就是笔正。柳公权的话有道理,他说古人笔法都有原由,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笔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雷太简说他闻江流水声而使笔法大进,文与可也说观蛇争斗而草书有长进,这就有点靠不住了。

献之(1)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书法,父亲王羲之从其后拽取毛笔而未能夺掉,便知献之长大之后必然能在书法方面名世。我认为善书者不在于执笔牢与不牢,信手写来而不失笔法,这才是懂得用笔的奥妙。然而王羲之看重献之的原因,在于他执笔稳重,精力集中,专注于笔。否则,天下有力气的人,个个都成书法家了。

笔成冢(2)墨成池(3),不及羲之即献之(1);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4)索靖(5)

废笔成堆,磨墨成池水,达不到羲之也能有献之的水平。笔用秃千管,墨磨研万锭,不成张芝也能比上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1)”,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2)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书法初始时不要刻意求佳,应放松随意,自然能达佳境。草书的学习虽然是靠积累而成但它的要点是为了书写的快速。古人说“时间仓促来不及作草书”,此语不对。如果匆匆忙忙之际来不及作草书,而是平时闲静之时用心于草书,这种错误的观点,一直影响到周越、仲翼等人,也就不足怪了。我的书法虽然不太好,然而能自出新意,不拘泥于古人,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王荆公(1)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2)欧阳叔弼(3)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王安石的书法得无法之法,正因为他自出机杼而“无法”,所以不可学。我的书法如果尽心创作,风格则如蔡襄,如果得意而作,风格则如杨凝式,如果放纵作书,风格则似言法华。欧阳说:“你的书法很像李北海。”我也感觉是这样。有人认为我的书法像徐浩,是不对的。

小提示:苏轼《论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论书》见诸《东坡集》,历代翻刻本甚多,较为珍贵的是宋蜀刊大字本四十卷,十行十六字,缪荃荪有残帙,存第四、第五、第十、第十一等五卷;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法论文选》选录本传世。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