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宋〕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谈论世事的人纷纷说南越地区偏僻又遥远,那里的风俗习惯与中原大不一样。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打算长期在那里供职,总是车船还没上路,就已经扳着手指头在计算应该返回的日期了。又都把那个地方的官职看成低一等,认为不值得认真干一回。他们预先自作筹划竟像这样,因而到任后,全都偏斜动摇,懈怠松弛,没有忧劳和勤勉的心思。这种官场习气自古以来就这样。否则的话,为什么从越地同中原建立起密切联系已经一千多年了,但是号称确能安抚那里百姓的官员,只有那么几个人呢?以前的越地同闽地、蜀地一样,最初都属于蛮夷聚居区。闽地、蜀地现在都已经改变了,而越地偏偏还保留着一些陋习,难道是越地习俗根本就改变不了吗?原因是来这里做官的人没有谁尽到他治理教化的责任啊!唉,这也是越地百姓的不幸啊。
彼不知繇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鬥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到越地做官的那些人,不明白由京师开封抵达越地,水上陆上的道路行走都很安全,不像闽地的溪流、通过三峡险段的长江、蜀地的栈道会出什么意外。如此看来,被朝廷权衡委任的官员选分到远方地区,这里不是唯独最好吗?这里的风俗习惯,我对它很熟悉,同中原也不是差别很大。日常生活,照样不违反一般常规,未曾会生什么别的病。如果违反一般常规就算在中原难道能不生病吗?越地物产丰饶,果木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橄榄,花种有素馨花、山丹花、含笑花等种类,食品有海产各种物品,有多年的老酒陈醋,都在全天下独一无二。百姓中打官司的很少,喜好嬉戏娱乐。在这里做官的人只因他没有长期供职的心思,因此就说这地方不能干。如果他具备长期供职的心思,如何就不能干呢?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古时候的人掌管一个乡或一个县,他那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足够用来对乡民或县民熏陶升发,浸润洒布。现在统辖范围大的独掌一个州,怎么能把那官职看成低一等而不认真干一回呢?让这些人获知我的主张而思索一番,人人都树立起长期供职的思想,又不把那官职看成低一等,替越地百姓洗刷掉他们的粗鄙习俗而把他们驱使到大治上来,处于闽地、蜀地之上,没有百姓真不幸的慨叹。这番事业在一千多年以外干出来,那么它本身所得到赞誉的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不是他那才干锋芒崭露、远远超过众人的人士,却做不到这一步。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我深深明白他那才干锋芒崭露、远远超过众人,而且能行用我的主张的人士,只有李材叔罢了。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祕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李材叔早年就与他的兄长李公翊在同一年做官,一起通过推荐人出任县令,升入秘书省,担当著作佐郎。现在李材叔出任柳州知州,李公翊出任象州知州又都在同一时间,才干也差不多。这样看来,二州交相使州致达到极点,它那施布的迅速,形势的近捷,能够讲得过来吗!恐怕真是越地百姓的幸运啊!恐怕太值得庆贺啊!
小提示: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送别赠序。作者以议论的形式,指出某些官吏只图个人安逸、名利,到偏远的越地作官不愿久居,因而导致那里越加落后的原因,并列举事实对辩护这种陋习的错误论调作了有力的批驳,最后满怀深情地鼓励和希望友人李材叔以其超群出众的才干治理柳州,做出政绩,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为偏远的越民带来实惠和利益。全文描叙议论均能生动活泼,清新可诵,感情充沛。
创作背景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具体创作时间待考。作者好友李材叔与其兄李公翊同年登第,后又同入秘书省任著作佐郎,又同时外放广西。李材叔知柳州,李公翊知象州。作者遂写了这篇赠序,以为赴任的慰勉之词。
相关诗词
-
送李长史归涪州
涪江江上客,岁晚却还乡。暮过高唐雨,秋经巫峡霜。急滩船失次,叠嶂树无行。好为题新什,知君思不常。
-
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
白须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鄙词何所拟,请自边城始。边城贵者李将军,战鼓遥疑天上闻。屯田布锦周千里,牧马攒花溢万群。白云本是乔松伴,来绕青营复飞散。三声画角咽不通,万里蓬根一时断。丰...
-
送李评事赴潭州使幕
湖南远去有馀情,蘋叶初齐白芷生。谩说简书催物役,遥知心赏缓王程。兴过山寺先云到,啸引江帆带月行。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氓。
-
送李谏议归荆州
归舟同不系,纤草剩忘忧。禁掖曾通籍,江城旧列侯。暮帆依夏口,春雨梦荆州。何日朝云陛,随君拜冕旒。
-
送李判官赴桂州幕
欲知儒道贵,缝掖见诸侯。且感千金诺,宁辞万里游。雁峰侵瘴远,桂水出云流。坐惜离居晚,相思绿蕙秋。
-
送李使君赴抚州
远送临川守,还同康乐侯。岁时徒改易,今古接风流。五马嘶长道,双旌向本州。乡心寄西北,应上郡城楼。
-
送李明府赴滑州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
送乐职方知泗州
长堤冻柳不堪折,穷腊使君单骑行。
-
送赵谏议知徐州
鹿车几两马几匹,轸建朱幡骑彀弓。雨过短亭云断续,莺啼高柳路西东。吕梁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莫问前朝张仆射,毬场细草绿蒙蒙。
-
送马少卿知襄州
荆州太守随车雨,昨夜云从岘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