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孜孜矻矻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孜孜(2)矻矻(3)。向无(4)里、强作(5)窠窟(6)。浮名浮利何(7)(8)留恋处,轮回仓猝(9)。幸有(4)空妙觉,可弹指(10)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11)瀛渤(12)

勤勤恳恳地劳作而不懈怠,但一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只是勉强自己去做事业。感觉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没有什么帮助,哪能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只觉得时光在轮回中匆匆消逝。幸亏有明理静心的佛学,可以使我在短时间内能在精神上把他人超越。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才能像现在这样拋却潮水般汹涌澎湃的情绪,认清人这一生就像那渤海上的泡沫般瞬间消散。

本源(1)自性(2)天真佛。只些些、妄想(3)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4)、本来无物。一旦(5)茫然,终被阎罗(6)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7),怎免伊唐突(8)

无论怎样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事物的根本是不会改变的。只有那些极其微不足道的、藏在心中不切实际的梦想才会被埋没。贪恋他人眼中的荣华富贵、光鲜亮艳,谁又会料到,这世间本来就无物。人一旦心中茫然没有归处,最终被生死命运所屈服,容易被功名利禄所诱惑。所以纵使有千种计策在心头,也难以避免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

小提示:王安石《雨霖铃·孜孜矻矻》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雨霖铃·孜孜矻矻》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阐述人这一生为事业拼搏,有时不知所以然,直到参悟明理静心的佛学,才真正在精神上超越他人、提升自我;下片呈奔放之势,又适可而止调势归于收敛,使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细细品味,又感到十分符合客观实际。全词行文谨慎,言简意赅,明理至深,独具匠心。

创作背景

宋人喜欢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也多用《雨霖铃》词牌抒写离情别恨。《雨霖铃·孜孜矻矻》此词当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具体年份未得确考。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